华彩:贝九二百年

1802年,席勒作为地方文化名人,被授予贵族头衔,可以在名字中加上象征贵族身份的“von”了。而他早年那些鼓吹共和、与守旧贵族制针锋相对的言辞就要被一一缘饰。

乞丐王公皆兄弟 被改为 四海之内皆兄弟

而这首席勒并不满意的诗歌,被写成了欢乐颂 An die Freude

欢乐颂中的 Freude 在1970年代到1820年代的法国 实际上是 自由 Freiheit 的代称
在维也纳 这是一个敏感词
拿破仑称帝导致贝多芬的失望
165年后,柏林墙被推倒,伯恩斯坦带领两德联合乐团,演奏了自由颂

贝多芬的公演也需要得到地方警察部门和皇室下辖演出机构的首肯,票价高低也需要审批
贝虽然支持共和,但也必须表现出对皇室的顺从

贝九上演,为了增加收入,必须迁就贵族们的度假实践
毕竟,宫廷和贵族会带动普通市民的购票热情

有几个达官显贵会放弃与贵族太太、小姐们共襄盛举的场合,而选择去看那个脾气暴躁、邋遢不羁的过气作曲家的音乐会呢?

首演 – 宫廷无人出席,不过贵族有许多人表示了支持

贝多芬本想将贝九献给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但后者于1825年离世,他遂将其献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普鲁士君主冷淡地赏赐了一枚赝品红宝石——有可能是被邮差掉包了

剧院售卖包厢季票,会导致这部分售票不被计入票房,贝对此感到不满

首演的净收入仅有420弗洛林


安可:怀念它那精灵之年的悦耳之声!

“在马勒的人声面前,无法安然入睡。可能它们本来就不属于安睡的音乐。”

特拉克尔这句诗不悲不喜。这样的句子总在寒冷季节咏唱着灵魂之歌,如雾后透出的白月光。

马勒十那短小而可能未完成的第三乐章是几乎炼狱的疼痛。
但马勒三第一乐章堪称乐史上最长,动机不断往而复返,是永恒鲜活的银色光线下,强劲韵律在流泻。

马勒不是发狂或接近发狂的尼采、叔本华或本雅明。

马勒所写的最早四部交响曲里,竟有三部都动用人声,只有第一交响曲才完全没用人声
二号:四、五
三号:五
四号:四

甚至那些不带声乐的器乐性乐章都是部分歌曲的改编。

第八交响曲:篇幅庞大,声乐部分分散、复杂、神秘、不可名状,如异教力量。

勃拉姆斯 – 德语安魂曲

马勒二 – Urlicht 最极端的人声音韵 不容错过的声部质地对比
宗教意识浓郁而显著
亲自指挥,大获成功

声乐间奏曲被加入作品,一如当年器乐与间奏曲样式加入歌剧


不知道这个系列能写几则,主要是因为我的爱乐电子刊订阅快过期了……

也算一种健康的爱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