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低质量文字,不值一读。
昨天(08/09/24)拜访了【本格水冷】站点,拜读了文章《性焦慮與民族主義》,也阅读了开头推荐的那篇论文《「李毅吧」的主体塑造历程与中国互联网群体主体性的变迁》。想梳理一下其中有关【话语实践】的部分。
具有强烈自我贬抑色彩的“屌丝”话语究竟如何形成?
屌丝话语这种具有底层气息并带有强烈微观抵抗意识的社会话语实践运动,如何会转变为后者那种具有“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色彩的话语实践和社会行动?
(反粉丝)以挑刺、贬抑甚至攻击等方式来对待作品文本或偶像。
和常见的反粉丝网络聚合一般采用贬抑话语来解构或者抵制……的手法不同,“李毅吧”的反粉丝采用的是戏仿(parody)和“跪拜”的方式。
“内涵”是毅丝们最重要的贴吧日常话语实践方式,也是最重要的创作手段。通过隐喻、戏仿、“无厘头”等修辞手法……
多数报道和回复都会采用李毅吧标志性语言进行交流,强化包括“大帝、内涵、射、护、天亮了”等关键词的使用。
“屌丝话语”的二元属性——那种极度无望的失落感与被剥夺感,带有奇异自我优越感的戏仿心态以及等待或者主动争取逆袭的“赋权“主题的底色——在2011—2012年成型以后,迅速在中文互联网中扩散,一度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网络话语之一。
……在数量众多的线上和线下聚合群体中都得到密集传播和重复使用。在这种爆炸式的传播中,屌丝话语不断被翻译、修改和挪用,形成了大规模但是复杂多元的”屌丝”自我认同(以及基于这种多元性而形成的多元聚合),从而在广泛社会层面产生了詹姆斯·斯科特意义上的“弱者的屋器”或者德赛图所言的日常生活抵抗实践“战术”(tactics)的意义,成为网络日常抵抗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读完这篇论文后,我在微信读书里检索【话语实践】二字,众多结果中,看起来专业性弱一些而结合实例的一本是《当青年成为“问题”: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学》。评分不怎么样,好几条意见认为作者浮躁、不擅写作。不过看在它的各章节标题能给我提供一个“问题意识”的方向的份上,可以读一读。
“盗猎”取自著作《日常生活实践》,作者是法国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后结构主义历史学家德塞都。德塞都写这本书想要解决一个问题,1968年“五月风暴”结束后,倘若街头抗议不再奏效,那么抵抗还可以在哪里展开?如何展开?
提到【帝吧】自然会想到另一个大名鼎鼎的贴吧【孙吧】,我在CNKI上检索了一下,只有一篇标题带关键字的,《“孙笑川吧”的青年网络亚文化现象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于2023年3月25日。端传媒亦有一篇文章报道孙吧,我大概会在另一篇blog里认真重读一下。
此外,可能是根据正文内容给出的另外几条检索结果,包括《网络直播中“狗粉丝”的接受心理》和《基于原型理论的“狗粉丝”亚文化研究》,这两篇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网络直播中的传播现象。
比起我不甚熟悉的【帝吧】,我更想研究的是【孙吧】的话语实践。我不是很在乎屌丝们的微观抵抗,尽管我在这个时代中的处境与他们几乎无异,甚至更低,毕竟我是被他们用歧视性语言所攻击的女性的一员。
话语现象如同爆炸一般在我们眼前出现。一个我无法忘怀的词是,“清澈愚蠢的大学生”。也许正因为自己属于此类而觉得羞惭吧。
发表回复